【北京日报】范志勇:“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发展新阶段
发文时间:2023-10-15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中国举办。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依靠多层次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以及各种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已成为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经贸合作倡议,它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新道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放眼人类历史,封闭经济无法实现现代化。国际贸易的大发展,人员、物资和资金的跨境流动是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历史上,无论是大航海还是罪恶的“三角贸易”,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起点无不伴随着殖民战争与掠夺,给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带来深深的苦难。与此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是一条和平的现代化之路。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将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一带一路”倡议在提出伊始,就提出各共建国家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发展目标。比各官方协议和软硬件投资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实现民心相通,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奋斗的愿景。

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一带一路”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越来越多的国家从最初犹豫观望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根据“一带一路”官方网站,截至2023年1月,一共有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国签署了200多份合作文件。通过将各自国家的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接,为各国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实现发展目标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再全球化提供了契机。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加速推进保护主义,使经济全球化遭遇了巨大的挑战。这导致许多国家,特别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无法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发展红利,面临再次与实现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的风险。在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双边、区域和多边合作,促进国际政策协调,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制约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被称为“俱乐部 收敛”(Club Convergence)的经济增长理论,说的是一个国家初始的人均资本存量水平将决定该国最终的经济发展程度。只有初始资本存量高于某一个临界水平时,该国才能收敛到高收入国家,而低于该临界水平时该国将最终收敛到贫穷国家。通俗地讲,穷国之所以穷是因为历史上就穷。根据该理论,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方法之一是增加这些国家的资本存量,主要是基础设施。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为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发展也进行了大量的努力,但是没有取得积极的效果。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威廉·伊斯特利在《增长的迷雾》一书中曾经提到一个案例。1957年刚刚独立不久的加纳在沃尔特河上规划建造阿克索木巴(Akosombo)大坝以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力资源发展炼铝工业。尽管最初的项目进展顺利,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完整的产业体系及其配套的交通、采掘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成。由于建设、运营和管理力量薄弱,特别是人才匮乏,单纯的资金援助并没有帮助这些国家摆脱落后的命运。在许多“一带一路”项目中,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中国帮助许多国家完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并且参与到这些基础设施的运营管理中,培养了大量的熟练工人和管理人才,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非洲,中国企业建设的蒙内铁路为肯尼亚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在亚洲,中老铁路自2021年12月开通运营以来尽管受到疫情冲击的影响,到2023年8月已累计发送旅客数量超2000万人次。由中国参与的雅万高铁也于今年开通,将对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即将开工建设的中吉乌铁路也将大大便利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贸交流,加强区域经济融合进程。

“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改变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

经过十年的努力,“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作为一项已吸引世界上超过3/4国家和众多国际组织参与其中的倡议,“一带一路”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欢迎。在倡议实施初期,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大型的基建和投资项目上,距离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尚有距离。参与到“一带一路”项目的中国企业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主要来自各国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宣传。随着双边和多边交流的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进入新的阶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居民的生活。

中国产品的高品质与低价格正在逐步获得各国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不仅日常消费品进入人们的生活,科技进步使得中国生产的耐用消费品也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起质高价优的良好口碑。消费中国产品甚至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成为时尚的潮流。中国在今年上半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其中1/4的出口汽车为电动汽车。电动汽车这种代表未来科技发展方向和绿色消费趋势的高科技产品正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更加多元化,合作形式也更加多样。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外企业合作的需要,由天津率先探索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模式——鲁班工坊,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在泰国、印度等25个国家建成27所鲁班工坊,覆盖铁路运营、新能源、中餐烹饪、中医中药等多个专业。这些项目不仅为合作国培养了大批国际化本土人才,还可以帮助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居民从中外合作项目中获得就业机会,使他们的生活水平在“一带一路”项目中得到切实的改善。

“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改变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它使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人们再次确信开放合作才是实现共同繁荣的正确选择。可以确信,未来“一带一路”倡议将给各共建国家居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变化,也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

(文章来源于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