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经济学研讨会]2度气候目标:可行性争论、技术的角色与中国能源环境目标的含义
发文时间:2013-02-25

【ECON201302

能源经济学研讨会

时间:227日,星期三, 12:00—13:30

地点:明德主楼621会议室

演讲人张树伟

题目2度气候目标:可行性争论、技术的角色与中国能源环境目标的含义

报告摘要

到本世纪末,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政治性”目标,为大部分国家政府与团体接受。但是,实际的政策与承诺距离此目标雄心相差甚远。在已经持续20年的力度较弱与碎片化的气候政策背景下,这一目标是否仍然可行是一个学术界、政策界、NGO讨论与争论的议题。随着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出台临近,这一议题无疑将成为2013年的热点。

本报告首先将阐述这一目标的背景,从基础设施锁定、先进技术可得性、经济代价(重点)、制度与行动需求、政治心理以及社会运动改变行为多角度探讨其可行性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演讲人的2篇论文,分析这一目标约束下技术的角色以及中国已有承诺的含义。

在技术角色方面(评审中论文),着眼于CCS的社会接受程度低、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挑战增加、核电安全成本潜在上升问题,通过经济模型(ReMIND)开发情景分析这些不确定性带给经济、能源与环境系统的影响,并提供政策建议。

在中国的目标含义方面(已发表于Climate Policy杂志),结合中国政府管制能源项目与投资(所谓“抓手”)的现状,扩展Kaya恒等式分析实现15%非化石能源目标带给能源与环境发展的含义(能源弹性系数与GDP增长构成的可行域),比如对于实现40-45%碳强度目标的贡献。

作者简介

张树伟,能源经济学博士(2007,清华大学)。专业方向:能源经济模型,能源与气候减排政策。现任职于国际能源署(IEA)全球能源经济(GEE)组,从事IEA旗舰年度出版物World Energy Outlook交通能源模型的维护与气候减排情景构建工作。具有交通/石油行业的博士论文研究经历,与中国电力行业的工作经验。代表性论文包括:考虑交通模式可竞争性/饱和性/归一化的模式划分模型;电价管制条件下的碳市场构建;能源税/碳税/气候约束的经济影响评估(方法论方面,综合评价(IAM)模型的使用与发展(侧重能源系统模块),比如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的ReMIND模型中对于地区投资非均一性特点的模型扩展)等等。主要工作工具包括:GAMs, Matlab(近期转向R),UNIX, SVNVensim

bat365在线官网登录 bat365在线官网登录能源经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