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郑超愚:过分监管影响金融全球化
发文时间:2010-01-20

寻找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动态平衡

开年之初,商业银行确定本年度信贷投放的“盘子”,这在业内本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使得这项每年必须的常规之举,在今年却引起市场的轩然大波,以至于银监会出面辟谣,坚称“银监会不直接控制信贷额度,银行的经营目标和信贷计划由其自主研究制定”。而按照银监会2010年工作会议的要求,今年银监会的监管工作是坚持探索创新,加强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监管。进一步完善具有前瞻性、动态性和科学有效的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监管方法,积极探索宏观审慎和“逆周期”监管方法。

  2009年是我国银行业发展中不平凡的一年,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这一年里,我国银行业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稳健发展,各项业务发展水平、监管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而且有力拉动了我国经济企稳回升,支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效果明显。对于监管者的工作来说,可以说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上公认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监管机构在强化微观审慎监管要求的同时,忽略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建设。而银监会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始终将防范个体机构金融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都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正是得益于中国银行业前几年的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寻求上市等一系列举措,也得益于监管的前瞻性,才使中国银行业在危机中独善其身。

  银监会工作会议中所提到的宏观审慎监管,是一种新型的监管模式,其区别于微观审慎监管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宏观审慎监管更关注整个金融系统的整体性风险,微观审慎监管更关注个体金融机构的安全与稳定。作为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宏观审慎监管是对微观审慎监管的升华。

  对银监会去年在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方面所做的努力,业内均给予积极肯定。去年下半年以来,银监会果断实施的“逆周期”监管措施,尽管让很多金融机构猝不及防,但因其对缓解银行体系亲周期性的负面影响所起到的作用,而被业内称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应时之需”。

  2009年上半年,在信贷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水平持续下降。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加权核心资本充足率普遍下降,处于监管红线附近的机构数比年初有所增加。对此,从下半年以来,银监会不断提高对国内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虽然最低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仍然为8%和4%,但对于资本触发率的要求已提高至9.0%,对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至11%和10%,除资本充足率之外,银监会还鼓励商业银行建立起前瞻性的贷款拨备计提制度,以提高未来风险的抵御能力。在银监会的督促下,截至2009年12月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155.02%,比年初大幅上升38.57个百分点。此外,银监会反复强调贷款集中度风险,设计了严格的风险集中度控制指标。其中,针对单一客户的贷款不能超过银行资本的10%,集团客户不能超过15%。这一标准要高于国际通行水平。

  对于银监会“逆周期”的政策调节,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逆周期”调节,是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思路的体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银监会采取了‘逆周期’的调节政策,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影响越来越大”。 

  记者罗列了一下,这些银监会所采取的措施,大致分为几类:一是针对一些审慎监管指标提出要求,如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二是针对一些投机活跃的领域可能给银行带来的风险,银监会始终注意从源头控制信贷的杠杆率和集中度。比如,坚持严格控制房地产贷款成数;始终坚持银行业与波动性较强的资本市场的风险有效隔离。三是针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顺周期性,银监会始终重视高管薪酬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四是针对理财产品的特点,提出“买者自负”和“卖者有责”的风险提示。

  宏观审慎和逆周期的监管方法,在银监会今年初的信贷投放进度上就已有具体体现。对于今年信贷投放节奏,银监会方面已表示,“要求商业银行以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大额风险集中度、流动性、杠杆率等审慎监管指标为底线,以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为条件,科学把握信贷投放的节奏和质量,并强调,商业银行信贷计划由其董事会负责研究制定。”

  鲁政委分析称,今年监管部门仍会继续沿袭使用“逆周期”的监管措施,但在监管指标的选择上,除了原有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存贷比等指标外,不排除有新的监管指标出现,比如流动性指标等。

  然而,对于“逆周期”监管,业内也有不同看法。bat365在线官网登录教授郑超愚则认为,由于当前中国资本项目实行管制,不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这使得监管者回旋余地很大,从而令银行体系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但是,当阴霾消退,全球经济复苏时,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是势不可挡的。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过于审慎的监管指标要求和过分强调稳健的监管措施,有可能会使银行业在参与全球竞争中损失部分效率。

  因此,如何在促进银行业稳健与提高效率之间拿捏分寸,比单纯的稳健来说,更考量着监管者的智慧。此时,对于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运用及平衡,则是对监管者能力的最大挑战,这也是银监会提高监管能力建设的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