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夏晓华:如何从产业层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发文时间:2015-04-25

  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伴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涌现出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小微企业具有规模小、运营灵活、高度市场化的优势,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与此同时,较小的规模让其难以在传统的金融机构中取得其所急需的发展资金,从而形成了中国小微企业所特有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各级政府各级部门为了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贵”难题,出台过包括“盘活存量”和“用好增量”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但实际收效却非常有限。“融资贵”仅是企业所面临问题的表象,小微企业所面临的资金难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产业结构的问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让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的低廉资金无处可投,而广大小微企业却因为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导致生产资金紧张,时常有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因此,从产业结构视角探寻小微企业融资贵的破解思路显得非常重要。

   一、产业结构扭曲加剧了中国的融资贵问题

   1.房地产市场的过度发展导致了显著的资金“挤出效应”。

   从中国进行房改开始,十几年来全国各地的房地产价格轮番上涨。房地产业的繁荣甚至在某些地方形成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房地产作为特殊商品,再加上土地的稀缺性,形成了巨大的资金洼地。而且,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资本密集度不高,技术含量偏低,处于微笑曲线底端,资金的投资回报率远低于房地产。大量的资金从实体经济中被挤出,涌入了房地产业,从而使得实体经济本不充裕的资金更加紧张。据统计,2014年末中国主要金融机构及对房地产贷款余额17.37万亿元,同比增长18.9%,房地产贷款增量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高达28.1%。房地产业作为中国主要的资金蓄水池的作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会存在,房地产的“挤出效应”依然会是实体经济供血不足的重要原因。

   2.制造业的重化工化推动资本密集型行业发展,大幅推高了融资成本。

   就产业结构而言,工业化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中国工业化水平较低,重工业所占比重为53%左右,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重工业所占工业比重已经稳定在70%以上,进入了重工业化时代。重工业企业因为其资本密集型特征,在资本市场上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可以轻而易举地凭借其规模取得资金。但是,轻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因为技术含量低,研发能力严重不足,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主要凭借中国低廉劳动力进行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出口萎缩,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红利出现下降趋势,用工成本快速攀升,不少东南沿海地区普遍性的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小微企业发展环境趋于恶化。而伴随着中国重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资本的密集程度也不断增加,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推高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以较为普遍的担保融资为例,除银行贷款利息外,企业通常还需向担保公司缴纳10%左右的保证金,支付3%~5%的担保服务费,融资的成本将达到10%~13%,甚至会达到15%左右,这对于平均利润水平在8%~10%的小微企业而言存在着较大的融资压力。

   3.产业政策失误引致产能过剩,加剧融资贵。

   中国的实体经济存在着有中国特色的产能过剩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更多的是一种制度与经济的共同问题。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各地在四万亿投资的过度刺激下,未经严格论证就快速上马了大量的项目,结果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以光伏产业为例,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4年光伏产业发展情况》显示,2014年中国光伏电池组件总产量超过3300万千瓦,同比增长17%,出口占比约68%,但是光伏产能利用率水平依然较低,纳入统计的前十家光伏企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仅有87%左右,其中全国新增并网光伏发电容量占比高达三分之一。不仅仅是光伏产业,电解铝、煤炭、有机玻璃、钢铁冶炼、船舶制造、其他新能源发电等盲目上马的产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此外,市场投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些产业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在建工程与项目,潜在过剩产能与显存过剩产能共同导致中国制造业陷入了严重的过剩产能困境。甚至有悲观的学者认为,这些过剩产能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被逐渐消化,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这些过剩产能将会对经济产生极大的风险。由于产能过剩让行业投资收益率降低,资本周转速度变慢,形成了大量的沉没成本,占用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没有办法从已过剩产能中抽身而出,从而导致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更大。

   二、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

   1.全面发展服务业,降低资金需求。

   相比于资金高度密集的传统工业制造业而言,服务业特别是现代化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产业附加值、高人力资本、低能源消耗、低资金投入的“高产出、轻资产”特点。而且,以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通过互联网化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服务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传统的服务业,进一步降低服务业的资金需求。一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迅速下降,原先由于地域、信息、资源等多方面原因所制约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出现了明显的改善,触网的新兴服务业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得到其所需的信息,从而减少流通中的资金需求。二是,通讯方式的改变和分工协作力度的进一步加强,使得不少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得以通过网络化外包的形式实现,企业运营所需资金进一步降低,越来越多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实现了轻资产化运营。因此,通过全面的服务业改造,可以改善传统服务业的积弊,推广现代化的服务业,实现资金的全面优化配置。

   2.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小微企业在融资能力不足的同时,还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即企业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创新不足制约了企业的估值,使企业难以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融资与再融资。因此,促进科技创新以创新为动力带动企业发展,改善企业的融资状况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拥有着庞大的科研院所,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但因为机制不完善,创新能力依然较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微企业则更少。应当以政府为引导,促进高校与企业的优先对接,引进市场化的竞争机制,让学术研究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企业的实际需求与高校的科研创新相接轨,让科研创新走出高校成为落地的市场化产品。此外,企业的科技创新与企业的研发投入密不可分,要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吸引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创新,并通过融资机制的改革,让创新的成果可以及时变成现金流,供企业扩大生产所用,从而真正实现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全面促进。

   3.构建完善的金融系统,促进产业与金融的协调共赢。

   对比研究发现,大部分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都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很大比重的信贷。但是,目前中国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可以考虑针对大型商业银行的特征,通过行政引导发展小微企业的信贷专门化部门,通过大型金融机构业务小型化来盘活“闲置”金融资源。

   此外,还应该鼓励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从国际经验来看,为实体经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往往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因此,要在金融风险可控的条件下,鼓励发展一批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的供给能力。一是,积极引导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以地方性商业银行服务当地企业。二是,鼓励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三农金融机构的转型与发展。三是,引导小额信贷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使民间金融合法化。四是,推动小微企业担保机构的发展,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发展小微企业担保模式。

   4.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拓宽市场规模以消化过剩产能。

   传统的小微企业往往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以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主要特征。在危机之后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原先的出口导向型产业遭遇寒冬,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东部沿海制造业企业的必然选择。而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使得这种结构性调整成为可能。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以东部沿海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新的契机。原先聚集于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将可以沿着“一带一路”向西部和海外发展,通过与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合作,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以雁阵的方式进行梯度化的产业转型,将一些在国内发展受到制约的产业向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转移,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国内各个主要制造业产业则应该从原先的产业结构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亚投行所构建的战略优势,通过阶梯式转移的方式拓展产能市场规模,进一步发展中国制造业企业,以“走出去”带动国内产业的进一步升级,以产业升级促进资金供给结构的改善,从而达到产业结构与资金供给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bat365在线官网登录

原文链接:http://city.ifeng.com/a/20150425/420006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