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孙文凯:创新创业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前景
发文时间:2017-11-23

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一系列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财政和行政手段,起到了一定效果。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近年新增注册企业数量在快速增长。同时统计显示,2010-2014年,城镇私营企业就业增长62%,个体企业就业增长57%,而同期城镇就业总增加只有13%,意味着私人创业的兴旺。创新创业被认为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创业行为整体上的规律,表现为创业者数量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存在关联。由于创业多半是中小企业,因此主要对宏观创业行为的实证分析都是通过观察中小企业发展特点进行的。要在中国发展创业行为,需要尊重这些规律,并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自身特点。

世界银行2010年曾统计了132个主要国家正式注册的小微中企业(Micro,Small,MediumEnterprises),共计有1.25亿家企业。小微中企业密度(每千人企业数)反映了这些企业在各国发展程度,其增长速度反映了创业行为的发展。这些国家平均小微中企业密度为31个企业每千人。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进一步总结小微中企业发展的一些规律如下:

第一,小微中企业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商业活动也会越密集,商业机会越多从而企业越多。同时,高收入国家小微中企业雇佣员工比例也大。平均而言,高收入国家小微中企业雇员占就业比例45%,而低收入国家只有27%。

第二,高收入国家企业密度增长慢,低收入国家相对较快。这主要是由高收入国家企业密度基数相对较高导致的。全球从2000年到2009年正规小微中企业数量年均增长6%,而欧洲和中亚地区增长最快,达到15%。这是后苏联时代经济体私有化扩展的结果,同时也有东欧国家接近欧盟经济的贡献。

第三,国际经验看,小微中企业密度发展水平较低的一个原因是基础设施困扰,比如电力供应不足,同时其他主要的发展障碍还包括金融扶持欠缺、税收过重、政治不稳定和腐败。

这其中有一些特殊地区,如拉美地区经济处于中等发展水平,但企业密度属于最高的地区之一,平均而言仅次于OECD中收入最高的国家组。世界小微中企业密度的前五个国家分别是文莱、印尼、巴拉圭、智利和厄瓜多尔,有三个是拉美国家。南亚地区正规小微中企业就业占比较低,原因在于孟加拉国、印度和巴基斯坦非正规小微中企业过多。

根据世界各国发展过程总结出的经验毫无疑问会对中国有借鉴意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一些自身特点可能对当前鼓励创业的环境产生影响,正如一些世界其他国家也存在特殊性一样。

有几个原因使得我们对中国小微中企业持续发展抱乐观态度。

首先,中国目前仍然只是中等收入国家,小微中企业数量还较少,密度较低。按照工商总局统计,目前中国经过快速发展后的中小微企业数量超过7000万,相比于美国3亿多人口拥有近3000万家企业,我国作为近14亿人口大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只有美国二倍多,按照人口企业比,还远低于美国。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率绝对值仍较高。创业往往和经济整体活跃度相关,当经济繁荣时创业机会更多,创业活动更活跃。按照官方公布的一些统计,目前中国创业行为如火如荼。当前的创业热潮可以看成是对以往基数过低的补偿,这也意味着我国中小企业在数量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中国的计划体制在逐步放松,传统以国企为主的经济构成在快速变化,这给私人企业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空间。中国转轨经济特征正如苏联解体后的中亚和东欧地区一样,存在私营企业快速增长的可能。中国同时作为后发国家和转轨国家,可以通过向先进国家学习,快速发展本土企业,而通过学习模仿创业形成的企业多半为小微中企业。

第三,中国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基本不存在世界其他地区发展小微中企业的基础设施瓶颈。

第四,中国的直接融资、普惠金融正在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已经意识到直接融资和小微普惠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各种形式的金融中介得到快速发展,这对减少金融约束有很大帮助。由于创业初期基本为中小企业,对金融扶持的依赖度高,因此金融市场风险投资发达的地区创业更容易。美国硅谷风投领先世界其他地区,这些年来也一直是最著名的创新集聚地。目前北京已经吸引了大量风投,2014年北京风险投资已经高达77亿美元,在大城市区中仅次于美国硅谷地区。

第五,中国政治稳定,近年大力打击腐败,减少行政手续,并对企业创办给予税收优惠,这些都对创业环境有利。这些条件都是促进我国创业实现乐观前景的重要因素。

但同时,中国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小微中企业发展的因素。比如,创业行为多半发生在城市,而中国城市化率相对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还较低,并且近年城市化增速在下降。户籍制度障碍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年纪稍长的农民工有返乡趋势。人口不大量集聚到城市,对创业空间扩展不利。

从这些优势和劣势看,当前中国创业行为仍有一定发展空间。在扶持中小企业的配套企业(如金融支持性部门)、经验密集型企业(以适应劳动力老化的大背景)、消费服务类企业上,中国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也将是政府持续支持领域。中国创业在未来的进一步深化,可能需要依赖进一步的改革以及进一步的技术进步推动。


原文链接:http://www.sohu.com/a/203563130_34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