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从战略的高度读懂雄安新区
发文时间:2017-04-12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甫一发布,便引起国内外媒体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与热议。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如何规划建设好雄安新区,留给子孙后代一份历史遗产,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人们很自然地将雄安新区同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做比较,相信未来雄安新区的建设会成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有人提出未来京津冀会形成“京津雄三角”。由于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刚刚公布,社会上高度关注,但同时又了解不足,难免出现了一些误解误读。有人提出水资源不足的问题,有人担心雄安新区的发展瓶颈。多元的观点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雄安新区巨大的影响。那么,如何看待这些多元观点呢?

    雄安新区建设的背景可以从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优化京津冀空间布局三个角度分析。

    首先,雄安新区建设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需要。随着国际经济增长贡献度增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不断上升,作为京畿重地的京津冀地区必然要建设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设立雄安新区有助于推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其次,雄安新区建设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角度看,大城市周边地区出现河北与京津间如此大发展落差是不正常的,在京津冀地区同时出现北京与天津的“大城市病”和河北的环京津贫困带也是罕见的。设立雄安新区,可一举多得:既可为解决河北的发展滞后问题建立一个新的增长极,又可为缓解北京与天津的膨胀问题建立一个具有示范作用的疏解承接地,同时还可在雾霾严重的地区建立一个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样板。

    最后,雄安新区建设是优化京津冀空间布局的需要。从地理位置看,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和石家庄三个大城市间的距离基本相同,大致处于这三个城市所组成的三角形的中心点上。可见,选择雄安新区作为建设重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雄安新区目前的开发强度较低,与已经形成的中心相比,其发展潜力与可塑性大。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未来会在京津冀地区形成五大增长极,即北京、天津、雄安、石家庄与唐山。

    设立雄安新区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战略决策,但在宣传与建设时,应该充分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雄安新区虽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但其战略意义已超出一般国家级新区,不宜将其与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等画等号。深圳特区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建立对外开放窗口的背景下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是为示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设立的,而新设立的雄安新区着眼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三个特殊地区的设立目的和历史地位不同,因而推进措施与政策也不能照搬。

    第二,不宜将雄安新区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简单理解为承接其低端行业。北京非首都功能中有许多是低端行业,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北京定位中的文化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不完全是首都功能。也就是说,北京的部分文化、科技创新功能也是非首都功能。处理好北京的疏解与雄安新区的承接,需要进一步识别北京非首都功能中的高端部分。

    第三,不宜将雄安新区的建设重点放在房地产开发上,功能定位更为关键。为避免“空城”或“有城无市”现象出现,吸取之前曹妃甸、滨海新区等周边国家级新区规划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规划建设时应事先做好功能分区,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雄安新区要建设世界一流标准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构建世界先进的建设、运行与管理机制。

    第四,现阶段不宜过分强调“京津雄三角”。在京津冀地区,目前的中心有北京、天津、唐山与石家庄。尽管未来发展后劲可期,但目前雄安的经济体量与上述城市还存在一定差距。况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张(家口)承(德)落后地区的发展,过分强调“京津雄三角”有忽视唐山与石家庄之嫌。

    第五,不宜忽视水资源约束。白洋淀是雄安新区的“肺”,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白洋淀流域生态破坏十分严重。要从大范围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着眼,将白洋淀流域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大工程。

    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上世纪90年代的浦东,都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一段历史。展望未来,雄安新区的意义必将超出一个区域的发展,而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其规划建设更需深谋远图,循序渐进。  

正是由于雄安新区对京津冀乃至国家的未来发展与利益格局会产生深远影响,围绕雄安新区决策出现各种不同声音与观点是正常的。相信各种热议会使决策、规划与建设者“兼听则明”,从而有利于顺利推进雄安新区的建设。▲(作者是bat365在线官网登录教授、“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原文链接: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7-04/10460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