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李义平:如何管理通胀预期
发文时间:2010-01-21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 通胀预期的关系。这一论断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很强的针对性。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向好,通胀预期及其管理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一般的说,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流通中的货币量太多了。马克思认为,如果货币的流通速度不变,社会所生产的商品数量不变,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自然会推高商品价格。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通货膨胀预期,确实与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有关。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以及与之配套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短时间内大大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这些货币相对集中地投放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会推高相关生产要素如水泥、钢材以及各种原材料等的价格上涨,并逐渐传导到下游产品。其中有一部分资金还可能去寻找短期回报率高的投资领域,进入房地产等市场,从而推高这些领域的价格。而直接关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如粮、油、蔬菜等,则由于投资回报率较低,加之生产周期问题,供给弹性小,供给依然有限,这也会导致这些领域的价格上涨。如果再考虑到国际上的热钱,通胀预期就会更加严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大幅降息并投入大量资金救市,所有这些资金都要寻找出路。

  国际经验表明,实行扩张性经济政策,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遏制经济下滑,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操作不当还容易引发滞胀。我们可以发挥“后发优势”,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那么,如何管理通胀预期呢?从近期看,首要的在于控制好流通中的货币量。前不久,我国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是要加强流动性管理,回收市场上一部分过剩的流动性。这是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其针对性和灵活性的具体体现。其次,努力增加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对这些方面采取投资倾斜政策。最后,完善政策法规,规范流通秩序,遏制某些领域非正常的价格过快上涨,警惕资产泡沫。

  从长远看,管理通胀预期还应解决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使经济发展转到更多地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拉动的轨道上来。为此,应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的比重,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购买力。努力扩大就业,扩大就业就是增加居民收入。二是一视同仁地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从总体上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在单一产业或单一所有制领域连续投资,会降低资金的边际收益率;只有不同领域的投资边际收益率相等的时候,整个社会的资金收益率才会最大化。目前,应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经济的真正恢复以及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民间投资的活跃。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创新的制度安排。发生质的飞跃的经济发展是靠创新引领的。而要长期有效地激励创新,就必须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使科研资源的分配真正有利于创新,让科研人员能够专心致志地搞研究。如果这些涉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就会形成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并有效防止通货膨胀。(李义平 bat365在线官网登录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