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于春海:中国经济何以由负转正?
发文时间:2020-12-05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GDP实现了4.9%的增速。总体看来,前三个季度稳步改善,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0.7%,成功实现由负转正。

在世界经济仍然被疫情影响持续“滑坡”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稳健复苏,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信号:只要防止疫情流行,经济就可以恢复,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

对于我国经济由负转正现象,至少应该关注四个维度的变化。

首先,前三季度累计增长0.7%,与上半年-1.6%的累计增速相比,实际GDP累计增速转正。

其次,供给侧加速恢复。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增速基本恢复至疫前水平。第三产业的恢复相对较慢,这反映了疫情影响的特点,四季度有望加快恢复。

再次,需求侧的内生增长力量逐步恢复。2季度,我国GDP已经恢复了当季同比正增长,但是需求侧的恢复明显滞后。进入3季度,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由负转正。同时,全社会固定投资实现累计正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自8月份连续两个月正增长。

最后,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我国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根据IMF在10月份的预测,2020年世界整体产出下降4.4%,其中,发达经济体将下降5.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下降3.3%。

我国经济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迅速转正,得益于我国在疫情以来政策上的合理定位和及时调整。

疫情期间,中国抗疫政策的基本定位是严防疫情和加大经济社会救助力度。这使中国不仅迅速控制住了疫情,同时也保住了市场主体、产业链和供应链,为疫后经济恢复和加速复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胜利并转向常态化防控之后,政策的定位才逐步转向推进疫后经济加速复苏和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各项政策持续发力,不断提高政策措施的渗透率和直达率。推动国内生产和供给迅速恢复、需求稳步提升。

从疫情防控到经济恢复,适应形势变化而调整政策定位,并合理改变策略和工具组合。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面对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迅速进入战时状态,举全国之力控制疫情的扩散与蔓延,同时避免局部地区医疗体系的过载甚至崩溃。在迅速控制住疫情蔓延之后,才能够将经济和社会救助等任务维持在政策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合理的政策组合和策略选择,反映了我国不断提升的治理效能。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并没有急于利用强刺激来推动经济的整体恢复。因为疫情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未知之处,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过快恢复可能会带来疫情的反弹。所以,政策节奏至关重要。可以看到,我国并没有采取其他国家那样的量化宽松和“直升机撒钱”的政策。一揽子规模化政策在两会之后逐步展开,很多大型项目在6月份以后才启动和有序布局。生产恢复先行、消费恢复跟随,这样的政策策略是疫情冲击下的合理选择。

(文章来源于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