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李义平:警惕经济增长主义的弊端
发文时间:2010-03-26
 ■关于发展方式的对话(1)

  ■本报记者  柏晶伟

  ■对话嘉宾  bat365在线官网登录经济学教授  李义平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怎样在学理上廓清经济发展以及发展方式的含义,克服增长主义的种种弊端,为此本报记者求教于bat365在线官网登录经济学教授李义平。

  增长主义的负面影响甚多


  中国经济时报:现在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什么不同?


  李义平: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发展是不同于经济增长的。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一般以GDP、GNP来表示。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转变、生态环境、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生活质量以及幸福指数的变化和提升等,是高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上所讲的经济发展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中国经济时报:现实情况是,人们往往把经济增长当成了经济发展,并借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大量积累财富之名,追求经济的高增长。似乎增长本身就是发展的目的。


  李义平:如果把经济增长本身作为目的,片面追求GDP的增长,那就成了“增长主义”,就会带来很多消极后果,就会不择手段,不断加速,使资源、环境不堪重负,甚至会偏离经济增长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及提高人们群众的幸福指数。如果认为经济增长的目的是提升人民的福祉,那就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从经济学发展史看,增长主义曾受到过抨击。


  李义平:经济学家早就质疑和批评过单纯增长主义的弊端。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他的《经济学和公共目标》一书中指出,经济学应当关心人、关心社会公共目标。加尔布雷斯说,在一般官员和一般公民的思想里,“经济增长”成了不可动摇的目标和信念,“无论如何不应当妨碍经济增长”成了一把保护伞,遮盖了许许多多不好的事情和做法,对经济增长数字的关心超过了对人本身的关心,对“物”的注意超过了对“人”的注意。英国学者理查德·杜思韦特在其《增长的困惑》里也指出,“对于促成这种增长的人来说,增长的结果对他们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增长本身。增长越快,政治家和商人就越高兴。”


  一旦把增长本身作为目的,进而演化为增长主义,就会带来很多消极后果。

 

  增长主义绑架了民生


  中国经济时报:我理解,这种消极后果就是如今人们看到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能源、资源、气候、环境危机。在产业发展导向上,求大求多,直至产能过剩,而忽视了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人所共知的是,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就是粗放式经济增长导致的结果。


  李义平:我将增长主义的消极后果概括为:


  首先是会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实际上,GDP只是一个营业额,如同马克思所讲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样,我们不仅要看GDP的数量,而且要看GDP的质量,要看GDP的物质构成。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清朝的GDP占世界三分之一,英国的GDP只占世界的5%,清朝军队有100多万人,结果还是被迫签订了割地赔款条约,原因在于英国的GDP构成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清朝的GDP是茶叶、蚕茧、瓷器等。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GDP大而不强,很多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很多产业领域不具有优势,且过度依赖外需,面对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危机非常被动。


  其次,增长主义简单追求增长,会使资源环境不堪重负,因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对GDP的增长都是正效应。甚至把大楼炸了建,建了再炸,如此循环往复,都可以增加GDP,都可以使经济增长。加尔布雷斯曾生动地写道:“从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对环境的损害发电厂对空气的影响,由此产生的氖对视力的影响,炼钢厂对附近湖泊的影响,汽车对肺部的影响……”。此外,在特有的行政从属下,增长主义会诱发一些官员说假话,不择手段地制造GDP,制造亮点工程,然后是升官,留下的则是债务和过度建设的半截子工程。


  最后,只要依然是增长主义,势必会造成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分离,难以有效地解决公平分配问题,难以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这是因为,一旦把增长作为目的,分配自然会向政府税收和企业利润转移,因为政府和企业可以用其所得继续投资,继续促进增长,继续生产更多的产品,致使居民收入有限,直接制约了内在的消费需求。于是,在国家财政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一定会偏向生产性投资,而不是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投资,因为这样的投资格局有利于继续增长。在增长主义思想的主导之下,尽管基础建设投资的边际效用已经递减,尽管在这种情况下转而投资民生会产生更大的效用,但在实践中却难有这种理想的结果。社会保障等公共品的缺乏进一步制约了内在的消费需求。增长主义绑架了民生,是我们一直强调改善分配状况、改善民生,却迟迟难以见效的根本原因。有媒体报道,有的经济强县只有一辆救护车,这正是增长主义的典型表现,经济增长了,人民却并不实惠。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放任高房价,因为这在他们看来,高房价象征着发展。只要增长主义依然像高考指挥棒一样发挥作用,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转换。

  要彻底清算增长主义


  中国经济时报:1995年,决策层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明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说明我们已经看到增长主义产生的很多负面影响,各方已经达成共识。特别是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虽然中国使用超常规的加大投资的刺激政策,避免了经济大幅滑坡,但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失衡的矛盾、GDP挂帅、出口和投资主导等问题仍然根深蒂固。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当其时。从认识上说,现在是彻底清算增长主义的时候了。


  李义平:可以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增长主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不是增长方式,蕴含着把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把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放在了重要位置。增长只是手段,采用什么样的路径增长必须服从这一目的,例如造成污染、过度压低劳动力成本就不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要克服增长主义,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必须改变衡量标准和干部的选拔标准,这是一个像高考指挥棒一样的东西,要从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民群众的福祉的角度,重新设定衡量标准和考核指标。其次,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最重要的是,政府应当从计划经济下直接拼经济增长的思维惯性中解脱出来。计划经济没有宏观和微观的区别,整个社会就像一个社会化的大工场,政府直接拼经济是可以理解的。在市场经济下,经济增长严格地说是微观层面的事,作为宏观层面的政府只要提供了好的环境,企业自然会在投入产出的比较之下使整个社会的经济有效率、有质量地发展。而政府如果直接充当市场主体,直接拼经济,提出具体的GDP的增长目标,在特有的政府从属关系下,这样的目标不仅能够完成,而且能够超额完成。而与此同时,质量和效益却打了折扣,发展的目的也成了问题。


  为了遏制单纯增长的弊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具体而言:第一,政府应提供充分的公共品,着力于高级生产要素的培育。这些领域包括教育、人力资源、环境质量等。第二,政府应提供有效解决外部性的制度安排。很多污染问题是极端的负的外部性,是企业所承担的成本没有反映社会的真实成本。政府所给出的制度安排,应当有利于企业把由社会承担的成本内部化。第三,政府应着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要最大限度地遏制垄断,垄断会破坏公平竞争的环境,对市场经济而言,公平竞争的环境比什么都重要。没有公平竞争的环境,就阉割了市场经济最本质的东西。况且,垄断者的利润通常是以影响全局的经济发展效益为代价的。而且一旦打开封闭,在开放的环境里竞争,垄断者的先天不足就会暴露无遗。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还要尽可能地减少直接补贴企业和产业。直接补贴企业和产业会扭曲信号,一方面会造成产能过剩,另一方面由于依赖于政府的补贴而难以建立起良好的产业基础。